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
:::
:::

近期產品出貨量

葉萵苣小百科

葉萵苣小百科

別名:萵仔菜、生菜、鵝仔菜、媚仔菜

產期:1月,2月,3月,4月,5月,6月,7月,8月,9月,10月,11月,12月

產地:花蓮:壽豐,嘉義,雲林,南投,彰化

特性:萵苣依外觀分結球及不結球兩大類;依葉形又分圓葉、細葉、尖葉、角葉、劍葉、裂葉、趨葉、彩葉等。常見者諸如「普通萵苣」、「廣東萵苣」、「彩葉萵苣」、「波士頓萵苣」及「結球萵苣」等。栽培品種的形態及色彩變化相當豐富,常見的栽培品種依形態分為葉用、剝葉、立葉、皺葉、結球及嫩莖類。葉用、立葉及皺葉萵苣又稱為不結球萵苣。顏色有綠及紫色系,綠色系又分為淡綠、黃綠及深綠色等不同的變化;紫色系亦有淡紫及深紫色等不同的變化;其他尚有紫綠鑲嵌等色系。
不結球萵苣本地品種 (葉萵苣)習慣上以炒食為主,生食帶有苦味。立葉及皺葉萵苣以生食較多。目前常見的生食品種大多自日本及歐美引進,是很受消費者歡迎的生菜沙拉。
萵苣莖葉的汁液乳白色,含有萵苣素(Inulin),味苦,高溫期生產者苦味較濃,以低溫期生產的品質較好。此外,亦有不具苦味的品種,例如大湖659半結球品種即是不具苦味的品種,但是其葉球在夏季高溫期不易結球。

挑選方式:葉片完整無病斑,翠綠鮮脆,葉脈扁平者佳。

營養成分:蛋白質、脂肪、醣類、維生素A、維生素B1、維生素B2、維生素C、鐵、磷、鈣、鎂、矽、硫。

備註:
1.葉用品種:台灣常見品種,葉散不結球,葉薄,一般稱葉萵苣,食用部位為嫩葉,習慣上整株採收。對氣候及土壤適應性廣,栽培容易,生育期短,在台灣可週年栽培。以炒食為主,生食帶有苦味。
2.剝葉品種:一邊生長一邊剝取成熟幼葉食用,因此植株愈長愈高。其莖葉汁液乳白色,苦味濃,含有葉苣素(Inulin),因此並不普遍。但有一群不具苦味的品種,地方上又稱之為甜菜,目前漸漸受到消費者歡迎。
3.立葉品種:立葉品種葉型直立,葉厚,不結球或呈卷心圓筒形,乍看之下與本地圓葉青色萵苣品種很相似。目前之栽培品種大多自日本或歐美引進,在台灣的栽培適期為10-3月。以生食為主,食用部位為嫩葉。
4.皺葉品種:皺葉品種葉片深裂,葉薄,葉形開張散葉,不結球。顏色有綠及紫色系。以生食為主,食用部位為嫩葉,又叫作生菜。台灣栽培適期為10-3月。高溫期栽培,其莖葉苦味較濃。
5.結球品種:葉球圓形或扁圓形,結球緊密的品種生育期較長約3.5個月,結球不緊密的品種,又稱為半結球品種,生育期約2.5個月。台灣栽培適期為10-3月。高溫期不結球。日夜溫差大有利於結球。
6.嫩莖類品種:平滑葉或皺葉,葉緣全緣或缺刻。莖部肥大,莖表皮的顏色有綠、淡綠及紫紅,莖肉的顏色有線及淡綠。白莖及青莖。台灣栽培適期為10-3月。日夜溫差大有利於莖部肥大。

葉萵苣

回頁首